在群體中的個人很容易失去理智,因為我們渴望得到社會的接納。法國社會心理學家Gustave Le Bon在《烏合之眾》一書內寫:「大眾從不追求真理,他們討厭那些不合口味的東西,如果錯誤能夠引誘他們,那麼他們也願意頂禮膜拜。所以、誰能夠滿足他們的幻想,誰就是他們的主人,而誰破壞他們的幻想,誰就成為犧牲品。」

當只有一個人的時候,個體發生的瘋狂的情況不多。但是在群體、黨派、種族之中、瘋狂的狀況卻常常發生。在群體裡,我們感覺自己是其中的一員,淡化了個人的身分,也降低了責任感,因為個人不會受到譴責。

這種思維很容易導致「過分自信」和「風險行為」,同時、人還會變的衝動和破壞力十足、特別是在有高度壓力的情況下。
《取自:從達爾文到孟格,第二章誤判心理學,P148-P149》


心得:

股市中是否有從眾的偏誤發生?肯定是有的,你我都逃不過。例如兩個朋友手上都有相同的股票,很容易因為群體感而淡化個人意識,又因為不願意說出風險而惹人厭,變成破壞幻想的犧牲品。

當大盤漲的時候大部分的人報酬率都提升,因此容易產生過份自信的行為,同時增加自己的風險行為(買貴的股票、大幅加碼改變資產配置),而保持理智、因為賺合理報酬而提早賣出股票的人,會因為賺不到最後的漲幅而被他人嘲笑。

如果看著他人的報酬率而導致自己不甘心,並且太短的時間內定下自己的報酬率目標(一年內要賺個100%-200%,好厲害?)這樣會讓你的投資決策變的粗糙,同時導致行為錯亂。

解方?
1.避免從眾行為,有流程的投資檢查清單是必要的,如果群體之中有人願意扮黑臉更好。

2.投資重要的是賺合理的報酬,例如去年和尼莫一起研究的美律,當時買在40元左右,我持有1-2個月獲利約20%,尼莫持有半年多獲利約50%,現在美律漲到100元,我們都賣的早了。雖然單筆的報酬率不夠高,但是整體投資組合的成長也不差,這段期間其他投資的收益也不賴,因此有沒有賣在最高點並不重要,是否符合價值投資法則才重要。

3.如果整天和他人比報酬率,肯定會自己的步調亂掉,比較的行為如果不能讓你有幫助,那為何要做?維持注投資決策的精準度更重要。


葛拉漢說:所謂的投資就是仔細又完整的分析(符合第一點),賺取滿足的報酬(從安全邊際到合裡價,符合第二點),確保本金的安全(符合第三點),除此之外都是投機。

百年前的投資概念到現在仍然精闢,足見價值投資概念的永恆性

 

BY 雷浩斯  轉自http://redhousei.blogspot.tw/2013/10/blog-post_30.html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績優股夢想家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